视觉中国供图
□ 衡正安
今天,我们以江苏人的视角谈谈“四大名著”与江苏的关系,与昆曲的关系,以及继承和发扬昆曲的当代价值和意义,以冀阐述、挖掘和弘扬江苏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,特别是作为“百戏之祖”的昆曲,如何借助“四大名著”提升江苏文化的知名度。我们需要深刻地认识与思考,昆曲作为在江苏起源的最古老的剧种,在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艺的现代化转型中,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,并以此引发更多人的喜爱、关注、探究和实践。
“四大名著”与江苏
在中国文学史上,“四大名著”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巨大的影响力,几乎没有哪个国人不知道“四大名著”的。特别是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,“四大名著”被改编成电影、电视、话剧、歌舞甚至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,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,使其脍炙人口、家喻户晓,流传到世界各地。
展开剩余84%“四大名著”与江苏有着天然的联系,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虽然我们目前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利用,但却没有充分挖掘和深入探究。我们可以借助这种天然的历史关联,推广江苏、提升江苏文化的知名度和文化厚度,讲好江苏的中国故事,使江苏成为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试验地和展示地。
“四大名著”的作者与江苏渊源深厚。一部著作最重要的是其作者,没有作者就没有作品的诞生,所以做足作者的文章应该是重头戏。“四大名著”的作者几乎都和江苏有关联,其中,《红楼梦》的作者曹雪芹是南京人,《水浒传》的作者施耐庵是兴化人,《西游记》的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,他们都是现在的江苏人。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罗贯中虽然不是江苏人,但他是施耐庵的徒弟,曾跟随师傅居住于苏州。“四大名著”作者竟然都和江苏有如此大的关系,我想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,是上天对江苏的眷顾,绝不是简单的巧合,我们可以充分地挖掘和宣传其价值和意义。
“四大名著”中的故事与江苏城市关联密切。作者出生在某一个地方,那一定会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加熟悉,而这个地方广泛地出现在其著述中也就顺理成章、合乎情理了。在“四大名著”中,江苏13个设区市中至少有8个被写到,其中南京、苏州、常州、扬州、淮安和镇江等地分量比较重,故事情节也比较多。县区级地方也有不少,如苏州的太仓、常熟、昆山、吴江,无锡的江阴、宜兴,淮安的盱眙,徐州的沛县、丰县、邳州、睢宁,镇江的丹阳、丹徒,扬州的仪征等。如此多的城市出现在这些著作中,在文学史上非常少见,这和作者对江苏大地怀有深厚的感情、对家乡江苏的熟悉是分不开的。
“四大名著”的故事内容具有明显的江苏特征。由于作者与江苏有着紧密的联系,其描写的文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江苏地方特征,所以“四大名著”中与江苏有关的故事内容非常多,这些故事的发生又和江苏的某些地域产生关联。如《红楼梦》中有大量的内容发生在江苏,如南京的石头城、钟山、桃叶渡、凤凰台等;《西游记》中不仅记录了连云港古称“海州”,而且其中的重要故事发生地“花果山”就在连云港,还有的故事内容与盱眙、泗洲有关;《水浒传》中宋江攻打海州城兵败,就是发生在现在的连云港,还有大量的故事情节中出现了镇江的金山、焦山和北固山;《三国演义》中所涉及的江苏地理和人物就更多,除了重头戏南京外,镇江城中的甘露寺、“天下第一江山”、很石、驻马坡等遗迹也反复出现,还有多处描写了江苏段运河沿岸的城市风景、风俗人文,以及地方方言等。
“四大名著”与昆曲
昆曲,乃“百戏之祖”,已有600余年的历史。“四大名著”中除《红楼梦》成书于清代,其他三部与昆曲诞生的时间差不多,它们相互影响、相互融合在所难免。那么具体有哪些呢?主要是以昆曲的形式表演和演绎“四大名著”的相关故事内容。
其中,《红楼梦》的创作手法与《牡丹亭》《长生殿》有诸多相似之处,书中还有大量的语言、名称与昆曲名相同。此外,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写过《北红拂记》《续琵琶》《太平乐事》等三本昆曲剧本。由《红楼梦》故事改编成的昆曲折子戏有《葬花》《焚稿》《红楼梦传奇》等。取材于《水浒传》的有昆曲折子戏《快活林》《大名府》《丁甲山》《闹江州》等,以及以108将为故事演绎出的多本折子戏。由《三国演义》故事改编成的昆曲剧目有《单刀会》《借东风》《三闯》《败惇》《负荆》等折子戏。《西游记》早在元末明初就有6本折子戏和《狐思》折子戏,还有《慈悲愿》、《安天会》(又名《闹天宫》)、《孙悟空大闹芭蕉洞》、《火云洞》、《闹龙宫》等昆曲曲目。
“百戏之祖”昆曲的起源与影响
昆曲,起源于江苏昆山千灯镇,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。数百年来,昆曲经过无数艺人的艰辛继承、创作和精心打磨,成为一个极具悠久历史、极具艺术价值、极具文化内涵、极具东方特色的戏剧品种。特别是青春版《牡丹亭》的成功演出,使这部古老的戏曲曲目绽放出现代的艺术光华,得到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青睐,为发扬和继承这个古老的戏剧剧种,使其进入现代审美范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
近年来,昆曲越来越受到艺术界的重视和关注,其主要原因有二:一是其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被发现,昆曲虽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,但具有现代永恒的独特美学魅力,具有典型东方戏剧美的韵律。二是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,昆曲在历史上对其他中国传统戏剧发展所带来的影响,从而体现出它作为“祖剧”的价值和意义。如昆曲对京剧有着直接的影响,第一代京剧大师们最初几乎都是从昆曲学习起步,然后转向京剧专业,最著名的“四大名旦”之首的梅兰芳不仅是从昆曲学习转向京剧表演,而且会昆曲30多出。另外,昆曲对越剧、苏剧、沪剧,以及黄梅戏、川剧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,成为传统戏剧中名副其实的“母剧”和“祖剧”。
继承与发展昆曲的价值和意义
我们看到,昆曲成型于600多年前,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和发展,到清代晚期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,不管是舞台布景、服装道具,还是唱念做打,都形成了一定的表演程式,其歌舞合一、唱做一体,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综合特质的艺术表达,为中国现代戏曲表演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另外,由于昆曲形成并成熟于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昆山,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最昌盛的时期之一,昆曲在艺术的审美表达和舞台呈现上具有了相当的先进性和范式性,是中国雅乐的代表。中国艺术发展的方向是从俗到雅的过程,因此,继承和发展昆曲具有发展方向的价值和意义。
要让昆曲“种子”开出更多的花。昆曲虽然具有悠久、漫长的发展历史,但是几起几落,诸多的文献、曲目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继承和发展,人才培养也需要加大力度。在挖掘其独特美学价值的基础上,我们还要利用这颗古老的戏曲“种子”,使其发出更多的芽、开出更多的花。由于悠久的历史使其尘封太久、搁置太深,我们还要花更大的力气去保护它、继承它,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扬光大,为我国当代戏曲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,为中国式现代戏曲自我体系的构建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要将目光看向未来。我们认识到,发扬昆曲艺术要放眼于未来,这朵世界戏曲花园中的奇葩能走到今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也不是没有坎坷的。如果没有100多年前苏州五亩园“昆剧传习所”40余位“传字辈”演员的薪火相传,今天的昆曲是怎样的一个局面还很难说。因此,昆曲的发展要将目光看向未来,不仅要让这朵独特的鲜花代代相传,还要使它开得更加鲜艳夺目。
继承和发展好昆曲当然是多渠道、多手段、多方法的,“四大名著”与江苏有着天然的联系,特别是与昆曲交相呼应。我们要借助“四大名著”的影响力和知名度,将其与独特的昆曲艺术结合起来,相互融合、相互发展、相互宣传。要借助“四大名著”的翅膀,让昆曲飞得更高、更远、更久,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,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(本文作者为江南时报·江南文脉顾问) 配资实盘交易平台
发布于:江苏省